找到相关内容80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禅学悟道与生命实存——蔡日新先生访谈录

    自我心灵的本来面目,才是禅宗的根本目的,因此,禅宗远远地超过了‘冥想’与‘禅定’的涵义;禅宗的训练是打开心灵的眼睛,以审视自身存在的缘由。”...

    蔡日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383771420.html
  • “半跏思惟像”再探

    圆睁,不似沉思冥想,但是它的姿势与半跏思惟像一样,故称它为半跏思惟像似乎亦无不可。  柯罗诺斯氏收藏的这尊菩萨究竟代表谁呢?勒拿尔指出,因为这菩萨的华冠中有一手结定印的坐佛,它应是阿弥陀佛,因此...

    李玉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03971667.html
  • 论初期佛教“识”之概念及其特点

    Phenomenology)[4]及A. Wallace的“冥想科学”(Contemplative Science)。[5]不过,虽然以佛教观点回应现今之意识课题,强调佛学与科学之整合,乃是吾人所乐见...

    林建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3873532.html
  • 佛教心理学——“缘起模型”初探

    当中醒来,而转而以绝对和实在为中心[注21]。杜克罕教授的「启悟心灵治疗学」受到禅宗和道家较大的影响。在杜克罕的《冥想:为何与如何》一书中,他以「参禅」(Za-Zen)为其「基本练习」(...Erfahrung der Transzendenz, 1993, Freiburg.Basel. Wien.)第八十四~八十五页。   [注22] 同 [注21] ,《冥想:为何与如何》(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4174065.html
  • “学”、“证”之间——近代以来佛教研究方法的困境及其反思

    叫做长江了。因此,作为一种诠释和现代的理解方式,我比较同意约翰·希克的观点:佛教在2500年的历史中,已包括,当今依然包括:一种个人的冥想原则,它导致根本的自我转变,但实践上并没有伴随着任何形而上的信念...

    唐忠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5474754.html
  • 佛教怎么看世界?

    表现得尤为突出。印度是个热带国家,人们的生活问题相对容易解决,因而印度人关心生死甚于生活,关心世界甚于家庭,一旦衣食无忧就去打坐冥想,这使得他们在两千年前就形成了众多的理论体系,并依照各自对世界的认识和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03975474.html
  • 原始佛教读书会:相应部选读 第十单元:受相应

    经里是在另外一个部分,后来我作比对时发现专门有一部份在谈疾病我就找到这个部分,那来看一下他的内容。“尔时,世尊住毗舍离城,大林之重阁讲堂中。”“时,世尊于日暮,即从冥想起,赴病者室之处。”就是我们刚刚...

    赵飞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1483477138.html
  • 慈航大师《禅宗胜义》导读

    名禅那,是梵语Dhy a na的音译,后秦鸠摩罗什译为思维修,唐玄奘译为静虑,也有译为冥想的,都是讲静息念虑,心注一境,即定(止)、慧(观)双举,音(禅那)、意(定慧)并用,简称为禅。唐僧宗密说: ...

    高令印 刘梓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364079622.html
  • 从比较的视域看世界伦理与宗教对话——以东方智慧传统为重点

    道合流,有诗意与美感的表达。这一面应为基督教所吸纳。而佛教则应更进一步整合科学的世界观,才能赶上时代的步调。总之,耶、佛根源虽异,确有许多相同之处。二者均有冥想传统,僧院组织、信仰崇拜、慈悲博爱、和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093780788.html
  • 天台宗和[日本784一1192年]真吉宗时代(1)

    鼎盛的“正法”时期,延续的“像法”时期和衰微的“末法”时期)的浇漓,世态的无常,进人睿山无人之境,结草庵居住,独自冥想三观之理。延历七年自刻药师如来的尊像并营建佛殿安置。此即根本中堂,此后称为一乘...

    村上专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60881860.html